首页

搜索 繁体

快穿之食味 第1oo节(4 / 4)

满。

从上海便有船去青岛,从青岛陆路到烟台,烟台离着大连隔海相望。只有货船没有客船,安然从一条渔船转到另一条渔船上,这样便到了大连。

大连的海参鲍鱼很有名气,好多渔村都会做,也在做。而且每个村子负责做的都是很有经验的老师傅。安然打听着找了几个做干鲍海参最好的渔村。这里的干鲍品质的确非常得好,这时候人们做事更讲究严谨,晾晒出来的干鲍海参也都按等级挑选出来等着采购站收。

安然参观了他们制作过程,跟村里老师傅探讨着干制的方法。那些老师傅一说做干鲍干海参便是头头是道,别管怎么说,关键地方绝不透漏,那是秘密,每位师傅都恪守着自己独有的干制秘方,绝不外传。

这里的老师傅都如专家一般熟知着整个干制过程,一问才知道这都是祖传下来的方法还有自己偷学摸索的经验等等。

“我们这里原来就是日本人加工海参鲍鱼的地方,这一片的人都给日本人干过活。一直到抗战胜利,他们被赶回国。”老张师傅道,他就跟着日本师傅学过干制鲍鱼手艺,而且他会做糖心鲍!“他们把渤海湾黄海东海都捞干净了!要不是这些年养着鱼货哪有这么多?”

原来还有一段这样的历史!这里的人喜欢吃鲍鱼,也吃海参,他们习惯焖烧鲍鱼,喜欢用海参沾着蜂蜜吃,他们相信这种海参吃法更滋补。不管大人孩子,每人每年都要吃海参,吃了海参身体才棒棒的,不生病。

这种说法安然似乎听说过,因为海参本来就能提高人的免疫力,增强抵抗力,这样说也对!

村里人知道安然是烈属后对她很热情,村长将她安排在自己家,他们请她吃海参,吃鲍鱼,安然请他们吃肥猪肉,吃驴肉板肠,吃驴肉大蒸饺——

安然是来采购的,给了高于采购站的价格,专收那些渔村集体晾晒的和个人手里品质好的干鲍和海参。这里的人仿佛司空见惯了,因为他们的东西好,总有人过来收货。

很多家自己就做干鲍干海参,尤其那些手艺人的家里,他们做好了卖掉也是收入。没想到今年来的老客给的价格那么高!一时间找上门的人蜂拥而至。安然来者不拒,只要东西好就要,除了干鲍海参,干贝也要,鱼胶更要。

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鱼胶,安然耐心解释后才恍然,“你说的鱼胶就是那个鱼鳔吗?平时我们都吃了,怎么那个也能卖钱?”

“当然能卖钱!以前有钱的地主老爷才吃那东西!不过吃那东西太费事。”村里还是有人知道鱼胶的,只是没人收一般都随着鱼吃了。

安然与卫子恒那一世在广州渔村生活过,对做鱼胶还是有些经验的,安然将想教大家做鱼胶的想法告诉村长支书,“只要做得好,成品我收,一斤按三十块钱收!”但只要大黄鱼、小黄鱼、黄姑鱼、白姑鱼、鳗鱼的、鮸鱼的。这边的鱼种一点不比南方少,这是多么大的货源市场啊!

三十?村长支书立刻动容,鱼鳔是好吃,可那么贵吃了哪如换钱!“学!”

“不过我还有一个请求,我想出钱学鲍鱼海参的干制,一项五百块!”两项就是一千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